冠醚是一種雜環(huán)有機化合物,包含有多個醚基團。最常見的冠醚就是乙撐氧的低聚物,其中重復的單位是乙烯氧基(-CH2CH2O- 可看作是環(huán)氧乙烷斷裂碳氧鍵后的剩余基團)。這一系列中最重要的是四聚體、五聚體和六聚體。之所以用“冠”來命名,是因為就像皇冠可以戴在頭上一樣,冠醚能夠和一個陽離子成鍵。在冠醚的命名法中,前面那個數字代表了環(huán)內的原子數,第二個數字代表氧的個數。
制備方法
冠醚通常采用威廉遜合成法制取,即用醇鹽(常為二甘醇或三甘醇)與鹵代烷反應生成。
歷史
1967年,杜邦公司的化學家C.J.Pedersen在試圖制備二價離子配體時發(fā)現了一種簡單方法用以合成冠醚。他的策略是試圖通過分子上的一個羥基,連接兩個苯磷二酚基團。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多齒配體,可以部分的包裹陽離子。接下來再使酚羥基離子化并中和包裹的二價陽離子。他很驚訝的發(fā)現,此反應的一個副產物能夠牢牢的與鉀離子配位。在一份早期關于在16-冠-4中溶解鉀的報告中提到,彼得森發(fā)現環(huán)多醚實際上是一類全新的化合物,有著與堿金屬結合的能力。接下來,他發(fā)表了一系列的論文報告了經過系統研究的合成方法以及冠醚的成鍵性質。之后美國化學家C.J.Cram和法國化學家J.M.Lehn從各個角度對冠醚進行了研究,J.M.Lehn首次合成了穴醚。為此,1987年C.J.Pedersen、C.J.Cram和J.M.Lehn共同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命名
命名時,把環(huán)上所含原子的總數標注在“冠”字之前,其中所含氧原子數標注在名稱之后。如18-冠(醚)-6、15-冠(醚)-5、二環(huán)己烷并-18-冠(醚)-6。
性質與用途
冠醚最大的特點就是能與正離子,尤其是與堿金屬離子絡合,并且隨環(huán)的大小不同而與不同的金屬離子絡合。
例如,12-冠-4與鋰離子絡合而不與鈉、鉀離子絡合;18-冠-6不僅與鉀離子絡合,還可與重氮鹽絡合,但不與鋰或鈉離子絡合。(此處附注:其實18-冠-6是可以與鈉離子絡合的,只是其作用力不如鉀離子那么強。也不如15-冠-5與鈉離子作用力強。)
冠醚的這種性質在合成上極為有用,使許多在傳統條件下難以反應甚至不發(fā)生的反應能順利地進行。冠醚與試劑中正離子絡合,使該正離子可溶在有機溶劑中,而與它相對應的負離子也隨同進入有機溶劑內,冠醚不與負離子絡合,使游離或裸露的負離子反應活性很高,能迅速反應。在此過程中,冠醚把試劑帶入有機溶劑中,稱為相轉移劑或相轉移催化劑,這樣發(fā)生的反應稱為相轉移催化反應。這類反應速率快、條件簡單、操作方便、產率高。
例如,安息香在水溶液中的縮合反應產率極低,如果在該水溶液中加入7%的冠醚,則可得到產率為78%的安息香;若上一反應在苯(或乙腈)中進行。如果加入18-冠-6,產率可高達95%。冠醚通常采用威廉森合成法制取,即用醇鹽與鹵代烷反應:
安全
冠醚有毒,尤其是對皮膚黏膜和眼睛有刺激作用,使用冠醚時,應避免吸入其蒸氣、避免皮膚接觸。